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是臺灣西海岸一處生態保護區,位於臺中市清水區西側,包括大甲溪出海口,綜合淡水注水與潮汐交替所構成的海岸濕地[1][2]。其前身原為海水浴場,自從臺中港北岸沙堤築起後,大甲溪挾帶泥沙於此,逐漸淤積成漂飛砂地帶,成為現今所見「高美濕地」[3][4]。在保護區南北兩處有清水大排與大甲溪注入淡水,並以雲林莞草、大安水蓑衣兩種瀕危植物生長最受關注[2]。
日治時期,高美濕地原本是海水浴場,1932年開放,由清水街役場管理經營[3]。國民政府遷臺之後,這處海水浴場仍持續經營,後來因臺中港的興建,高美海水浴場逐漸淤塞,自臺中港務局開始在臺中港北方築起沙堤(即北岸沙堤)後,加速了海水浴場泥沙的淤積速度,助長濕地環境的生成,即臺中港港務局所謂「漂飛砂整治區」,在面臨遊客數量稀少下,高美海水浴場終於在1976年關閉[4][3]。
高美濕地擁有雲林莞草、大安水蓑衣兩種稀有植物,與臺灣碎米薺、土防己同屬臺灣特有種[2]。截至2000年統計,雲林莞草生長在高美濕地面積有5公頃,原本大肚溪出海口仍有雲林莞草的分布[注 3],被人為墾作魚塭與農地之用後,高美濕地是臺灣中部地區唯一僅存雲林莞草之處[10][11]。大安水蓑衣在大安與清水兩地有分布[注 4],其中在清水就生長於高美海堤內水池旁,被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列為瀕危等級,現今是以圍籬保護[2][12]。
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分區管制,台中市政府在濕地出入口及解說亭皆設置告示牌
市府觀光旅遊局花4千萬元興建的臺中市濱海自行車道大甲段位於西部沿海西歧、西勢海堤上,北側連接松柏漁港,南側以現有鄉道銜接雙寮海堤北端,全長3,510公尺,串聯大甲區自行車綠色交通動線,並設有3處休憩據點,讓自行車騎士能夠一邊騎單車享受海風輕拂,欣賞海岸景緻,帶動休閒觀光產業機能。